五月 20, 2024

Log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
Password *
Remember Me

自然界的碳平衡主要由陸地及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及分解作用所達成,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每年排出約360億公噸二氧化碳,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碳平衡。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團隊及蔡明道院士團隊,發現一種增加海中藍綠菌光合作用的新方法,使藍綠菌吸收二氧化碳(稱為固碳)的速率增加約60%,為自然界的碳平衡研究開啟新契機。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

2023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卡塔林.卡里科 (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表揚他們在修飾核苷鹼基的發現,這些發現使得COVID-19的mRNA疫苗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被發展出來。

Frost & Sullivan在評估市場潛力、專利申請活動、募資狀態、2023年主流趨勢、經濟影響等關鍵要素後,於健康照護領域中,選出多項未來2-4年內將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技術,包括:無細胞生物製造技術(Cell-free biomanufacturing)、微型工程器官(Micro-engineered organs)、抗衰老療法(Senotherapeutics)、胞泌體療法(Exosomal therapies)、精準分子檢測 (Precision molecular testing)、空間體學 (Spatial omics)等。

本文針對2023年Frost & Sullivan評選未來2-4年內將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之3項健康照護新興技術,分別為:無細胞生物製造技術、微型工程器官、抗衰老療法等,介紹其定義、應用範疇、技術特點、代表性案例與發展趨勢等。

細胞治療被視為癌症與重症的新希望,但細胞治療發展多時,由最早的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到近期癌症治療、膝蓋軟骨修補,都算細胞治療的一種。《報導者》採訪免疫學教授、臨床醫師,解釋並梳理細胞療法的發展,更解答多項關鍵問題:目前坊間最火紅的NK、CIK、DC等癌症細胞治療有用嗎?CAR-T、iPSC是什麼?這些細胞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在國際上的定位是什麼?在台灣做細胞治療,究竟要花多少錢?

創傷性腦損傷泛指外力撞擊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常見於交通事故、摔倒和暴力事件等。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案例為中重度腦損傷,幸存者往往苦於長期後遺症,包括神經功能受損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失智症風險亦高於一般人四倍以上,但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

延宕多年的再生醫療法案,終於將在下週進入立法院逐條審查。多年下來,草案不斷調整,從一法變三法,又變成如今的雙法,曾歷經醫界、藥界兩方的激烈辯論,以及立委間的彼此僵持,讓法案難以推進。而此次立法,雖亦有醫、藥界的角力痕跡,但反對立法的聲浪則相較平靜,極有可能在本會期三讀過關。

成功開發對抗新冠肺炎之mRNA疫苗的三位科學家、唐獎第五屆生技醫藥獎得主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和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今(3)日上午繼續在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以「新一代藥物的誕生:mRNA」 (mRNA: the New Generation of Medicine)與3位台灣產官學代表展開多方對談,針對mRNA技術的發展現況、開發應用及未來趨分享看法,討論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