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21, 2024

Log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
Password *
Remember Me

植物為了順利成長,必須隨時自我調控,增加生存機會。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劉明容研究團隊近期發現植物自我調控的基因表現關鍵,使得植物基因圖譜更加完善,未來可望用來破解農作物基因序列裡的遺傳訊息,進一步了解作物成長如何克服環境不利因素,大幅推進農業生物科技發展。研究成果近期已刊登於國際期刊《基因體研究》(Genome Research)。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簡稱生技中心)與全球知名生物科技製藥企業安進(Amgen)今(8)日共同宣布,將攜手合作開發次世代雙特異性抗體藥物。

尖端醫是「全國首家」通過衛福部核准,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的骨髓間質幹細胞製備場所,是國內少數同時布局幹細胞與免疫細胞治療領域的細胞應用公司。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是台灣以胚胎腦幹細胞植入治療巴金森病人研究的第一人,他所帶領的團隊在幹細胞治療與研究,已累積二十一年的經驗。

開發低副作用的鴉片類止痛藥有曙光!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23日發表成果,已開發出一系列比嗎啡更快速、強效止痛,且依賴性及副作用較低的「鴉片受體/痛敏肽受體雙效促效劑」,也在今年獲得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的肯定,預計最快能在3年內進入人體第1期臨床試驗。

中風是血管性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危險因子,中風患者如果存活下來,26週內會逐漸恢復功能,然而有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會伴隨認知功能障礙的現象。國際研究報告指出,中風病人得到中風後失智症(post-stroke dementia, PSD)的機會約30%。首次發生中風的病患,在一年內發生失智症的比率為7.4% ,而復發性中風後失智症的發生率則高達41.3%,目前仍沒有有效的生物標記,足以觀察並確認罹患中風後失智症的風險,以即早控制及治療。

癌症免疫療法可望更精準!在癌症研究中,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被廣泛認為是辨認癌細胞的重要標的。近期,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任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解開EpCAM如何促進癌細胞生長,以及如何中止這項機制之謎。團隊研發的新抗體EpAb2-6對癌症的診斷、標靶治療及造影都深具發展潛力,近期已刊登在國際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輝瑞公司(NYSE:PFE)和BioNTech SE(納斯達克股票代碼:BNTX)今天宣布其候選的基因疫苗BNT162b2,於抗SARS-COV-2已經證明對於之前沒有感染SARS-CoV-2的參與者對COVID-19的功效評估。

 

Veklury是美國首個也是唯一的FDA批准的COVID-19治療藥物,Veklury將住院的COVID-19患者的恢復時間縮短了五天。吉利德科學公司今天宣布,FDA已批准抗病毒藥物Veklury ®(remdesivir)對COVID-19需要住院治療患者的治療。作為抗病毒藥物,Veklury致力於阻止SARS-CoV-2(引起COVID-19的病毒)的複制。

微生物體研究越發熱烈的現在,各式文章紛紛出爐,面對持續高漲的研究浪潮,產官學研醫各界專家希望透過更多樣化的合作,維持往年亞洲微生物體研究趨勢論壇的優良傳統,擴大邀集國內外微生物體研究專家學者及醫生,在本次會議上交流並分享更多最新的資訊以及有趣的消息,集結產官學界不同的想法與意見,為台灣微生物的研究帶來更多發展的機會與動能,激盪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創意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