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 23, 2024

Log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
Password *
Remember Me
胰臟位於腹腔深處,腫瘤發生初期幾乎無症狀,所以發現時通常已是晚期。胰臟癌轉移、惡化速度很快,因此罹患率與死亡率幾乎一樣,治癒機會低,也是目前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被喻為「沉默癌王」,在台灣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七位。
癌細胞因為失控快速增生,血液的供應往往跟不上腫瘤擴增速度,因此癌細胞經常處於缺氧與養分不足等多重壓力環境中,加上癌細胞進行特殊代謝作用所產生的過量乳酸與氫離子等酸性物質來不及回到血液系統而堆積於細胞外,致使腫瘤組織周遭微環境的酸鹼度從原本正常的弱鹼性(pH 7.4±0.05),逐漸變成弱酸性(pH 6.0~6.9)之特殊現象。然而自從七十年前科學家首度於體外成功培養HeLa (海拉)癌細胞,至今多達千百種以上的不同癌細胞株幾乎全數被培養在正常生理pH 7.4條件下以進行後續研究分析,對於癌細胞如何承受和適應長期存在的酸化微環境壓力卻幾無所悉。
根據2017年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卵巢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9.2人,相較於乳癌的每10萬人口78.9人,卵巢癌並不是那麼盛行,但其致死率卻相當的高。
癌症轉移可說是癌症治療最棘手之問題,同時也是癌症患者之主要死因,而酸化的環境有利於癌症轉移。癌細胞為了快速分裂,常利用步驟較少產能效率較低的無氧糖解快速產生能量,而非步驟較複雜但產生能量較多的有氧糖解,這種特殊代謝現象稱為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癌細胞可利用無氧糖解之代謝產物作為細胞增生分裂的原料,代謝產生的乳酸還會酸化腫瘤環境幫助癌細胞轉移,因此如何抑制癌細胞的無氧糖解作用,成了癌症醫療的關鍵問題之一。
手搖飲店充斥大街小巷,人手一杯含糖飲料,成為台灣街頭的日常風景。過量的糖分攝取已經被國內外證實與多項疾病息息相關,基因體研究中心由李文華院士和胡春美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曾於2019年細胞代謝期刊發表,胰臟細胞處於高糖環境,容易引發DNA損傷而造成致癌KRAS基因的突變,進而啟動癌化(研究報導:保護您的胰臟,要「少糖」!)。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陳立宗特聘研究員、姜乃榕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與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合作研發改良型GS處方與NGS處方,在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及國內四家醫學中心執行臨床試驗。相較於國際標準治療,改良型GS處方具有相似療效但較低之副作用,整體中位存活期12.7個月,而使用NGS處方有高達45%的病患腫瘤會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長達19個月,且只有6%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改良型GS處方研究論文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NGS處方初步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胃腸腫瘤年會。
乳癌是國內女性十大癌症第一名,常見的治療方法為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近年來,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 (HIFU ablation),又稱「海扶刀」,提供了無法承受麻醉開刀手術風險的病患另一種治療選擇,但仍有長時間手術造成皮膚、肌肉骨骼乃至臟器燒傷的風險。
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持續對國人生命健康構成莫大威脅,但近年因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癌症治療出現一道曙光。然而,癌細胞誘發周邊環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雜亂增生的血管與極化的巨噬細胞抑制了免疫反應,讓癌細胞逃避免疫細胞監控,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實體腫瘤的有效反應率只有20~30%,因此調控腫瘤微環境就是成功治療的關鍵。
在癌症研究中,α-烯醇酶 (α-enolase, 又稱ENO1) 被發現高量表達於癌細胞。近期,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任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證實ENO1也存在癌細胞的細胞膜上,並且掌握了ENO1如何促進肺癌細胞生長與轉移,以及如何阻斷這項機制。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1]。
胰臟癌確診時,通常患者的腫瘤細胞已發生轉移,增加治療難度。中央研究院李文華院士帶領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與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中心之跨機構研究團隊,破解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並合成多胜肽分子,可以阻斷致癌訊號傳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實驗顯示能有效延長胰臟癌小鼠的壽命,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免疫反應。研究成果已於本(3)月初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