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06, 2025

Log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
Password *
Remember Me

無血清培養基的應用趨勢與重要性:細胞治療製程的關鍵革新

隨著細胞與基因治療的快速發展,產品的安全性、一致性、量產可行性及監管符合性是商業化成功的核心挑戰。無血清培養基(Serum-Free Medium, SFM)在細胞治療產品的製程開發中扮演著愈發關鍵的角色。傳統上,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廣泛用於細胞培養,但血清的批次差異及潛在病原體風險,促使無血清培養基成為製程開發的關鍵解決方案及主流選擇。本文將深入分析無血清培養基的技術趨勢、應用優勢,以及如何推動細胞治療產業的標準化與規模化。

 

為什麼需要無血清培養基?

  1. 降低異源性成分風險,提升安全性 無血清培養基的開發主要是為了避免FBS的來源問題,例如批次間的差異: 血清成分複雜,不同來源或批次的FBS可能影響細胞生長與功能,導致產品一致性難以控制。潛在病原污染風險: 血清可能攜帶病毒(如狂牛病病原體)、支原體或外來蛋白,增加細胞治療產品的污染風險。而無血清培養基的化學成分明確,可確保不同批次的細胞生長條件的一致性,提升生產一致性與可重現性,對於製程標準化至關重要。

  2. 及動物來源的倫理問題。由於細胞治療產品主要應用於人體,避免動物來源成分可以降低免疫反應風險,提升治療安全性。此外,動物來源血清涉及倫理爭議,歐美監管機構(如FDA、EMA)逐步要求減少動物成分使用。 

無血清培養基的核心優勢

  1. 成分明確性:SFM以化學定義(Chemically Defined)配方取代血清,避免動物源成分,確保培養環境穩定。較能符合GMP規範與監管要求,細胞治療產品的開發有可能須遵循嚴格的cGMP(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規範,使用可追溯、成分明確的無血清培養基有助於符合監管要求,提高產品的安全性並增加核准的成功率。

  2. 優化製程控制:適於自動化與封閉式生產系統,助力大規模製造及物料管控。

  3. 推動專用培養基的開發: 目前已有針對不同細胞類型(如T細胞、間質幹細胞、iPSC等)量身打造的無血清培養基,這些培養基能夠最佳化細胞增殖與分化,提升細胞治療產品的療效。

 

無血清培養基的技術發展趨勢

  1. 從基礎配方到個性化設計
    早期SFM僅提供基本營養(如氨基酸、維生素),現已進展到針對不同細胞類型(如間質幹細胞、CAR-T細胞、iPSCs)的專用配方。
    - 幹細胞培養:添加bFGF、TGF-β等生長因子維持未分化狀態。 
    - 免疫細胞治療:優化IL-2、IL-15等細胞因子組合,增強T細胞擴增效率。 
  1. 化學定義(Chemically Defined)與無動物成分(Xeno-Free): 所有成分分子結構明確,適用於臨床級細胞生產。

  2. 無動物成分培養基:避免任何動物來源添加物(如用重組蛋白替代人血或牛血的HSA),進一步降低免疫原性風險。

  3. 動態培養系統整合
    無血清培養基與生物反應器(如波浪式反應器、微載體系統、固定床反應器)結合,可實現:
    -高密度細胞擴增以提升產量並降低單位成本
    -連續製程(Continuous Manufacturing):符合工業0的智慧化生產需求。

 

無血清培養基在細胞治療製程中的應用

  1. CAR-T細胞治療:
    CAR-T細胞療法在癌症治療領域發展迅速,無血清培養基的使用可確保T細胞擴增的穩定性與活性,並減少免疫原性風險,提高患者接受度。
    挑戰:傳統培養需添加血清或自體血漿,可能引發批次間效價差異。
    解決方案:使用目前以商業化生產的無血清培養基,結合CD3/CD28抗體活化,可穩定生產高毒殺活性的T細胞。 


  2. 間質幹細胞(MSC)治療:
    MSC被廣泛應用於免疫調節與再生醫學,無血清培養基可減少異源蛋白對MSC特性的影響,確保細胞在擴增過程中維持其多能性與治療潛力。
    挑戰:血清培養可能導致MSCs異質性,影響其免疫調節功能。 
    突破:無血清配方可維持細胞表型,並通過FDA/EMA對「無動物成分」的審查要求。 

  3. 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
    關鍵需求:避免血清誘導的自發分化,確保基因穩定性。 
    現行標準:化學定義培養基(如mTeSR™1、E8配方)已成iPSCs培養的黃金標準。 

 

 

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儘管無血清培養基具有眾多優勢,但仍面臨挑戰,例如成本較高、部分細胞類型仍需適應性調整,以及特定生長因子的替代方案開發仍在進行中。另外,在法規、標準化及品質控制的部分,目前各國對「無血清」的定義與驗證要求不一(如FDA要求殘留檢測,EMA強調製程一致性),建議需建立標準化的性能測試(如細胞增殖率、代謝組學分析)。 然而,隨著生物製藥產業的進步,未來無血清培養基的成本預計將進一步降低,並且隨著更多專屬培養基的開發,將更廣泛應用於各類細胞治療產品。此外,隨著AI的發展,其將驅動的培養基配方的設計,利用機器學習預測最佳營養組合,加速開發週期。
 

無血清培養基在細胞治療產品的製程開發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隨著監管要求的日益嚴格、細胞療法的標準化需求增長,以及對治療安全性與可重現性的高度重視,無血清培養基將持續發展,從「選配」逐漸成為「必備」,並推動細胞治療產業向更安全、可預測且高效的方向邁進。未來,結合先進材料科學與數據分析,SFM將進一步突破細胞製造的產能瓶頸,加速再生醫學產品的臨床轉化。


延伸閱讀

- [FDA指南:細胞治療產品製造規範(2023)](https://www.fda.gov) 

- [Nature Reviews:無血清培養基的進展(2024)](https://www.nature.com) 

- [BIOGENINE] - HIPP-T009/X100 專為淋巴球體外培養而自主開發的無血清培養基

 

 

 

Last modified on 週日, 06 四月 2025 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