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23, 2024

Log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
Password *
Remember Me

We provide news, articles and events for life science , biotechnology and cell therapy. In the future, we will create a platform for promotions, channels and products.

Contact
Slider

免疫療法近年來在癌症臨床治療上帶來了新的契機,其中免疫細胞療法為極受矚目並被廣泛應用的治療方向,中研院生醫所的胡哲銘副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細胞水膠化技術,成功製備可長期保存並可調節呈現抗原的水膠化樹突細胞,並利用此技術提昇抗癌免疫細胞治療的成效。本研究已於6月7日刊登於<尖端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首次由軍方與研究單位,結合國內生技公司共同開發的COVID-19抗原快篩試劑獲得食藥署的專案製造許可,以供國內緊急公共衛生使用。台灣奈米碳素公司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技轉授權,利用高度專一性辨識新冠病毒核殼蛋白不同抗原決定位的單株抗體群相互配對,研製出新冠病毒側流式免疫檢測快篩試劑,且從篩檢試紙、抗體、組裝等開發全程MIT。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經造成全球一億七千萬人確診,並有超過三百五十萬人染疫死亡。時至今日雖已有許多COVID-19疫苗可供使用,但由於SARS-CoV-2病毒變種能力超強,極有可能擺脫當前疫苗誘發的保護,讓已經接種疫苗的人仍然有再被感染的可能性。如何讓疫苗具備應付變種病毒的能力,產生完整的保護,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近年來新興生物療法,如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及核酸藥物等發展逐漸引人注目。目前細胞及基因治療已有多種產品上市,全球市場蓬勃發展;然而在進入商業化階段,各廠商面臨許多挑戰:公司商模及各項資源引入;國際鏈結與發展布局;及,在法規制度下如何創造細胞及基因療法新商模等。這些挑戰,正也是台灣目前發展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所面臨之議題。本次所舉辦之研討會,將邀請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之產業代表,分享新興生物療法公司的商業模式及資源引入策略、臺灣細胞治療廠商之國際鏈結布局與策略、及在特管辦法公告後細胞治療產品之商業化模式及面臨之挑戰。期在透過廠商經驗分享下,加速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多方合作與發展、促進產業升級。

巴金森氏症是一個好發於高齡人口的腦部退化性疾病,目前雖然有多種藥物上市,但仍無法治癒或有效延緩病程。生技中心攜手三軍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運用低免疫原性iPS細胞建立異體細胞進移植的治療技術平台,此次將率先嘗試將其應用在巴金森氏症與聽力損傷等退化性疾病。

肺癌多年來一直是國人癌症死因的首位,台大醫院公布最新的研究新成果,透過DNA去甲基化藥物,能促進 γδ T細胞」的抗癌療效,台大醫院研究團隊證實,以甲基化藥物治療肺癌細胞後,可大幅提高γδ T細胞的腫瘤毒殺作用,未來,亦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式,製成嵌合抗原受體重組γδ T細胞 (CAR-γδ T),將有助於各式創新的免疫治療策略,建立新的癌症治療準則,此研究已發表在4月12日的Nature雜誌。

SARS-CoV-2病毒易變異和產生抗藥性,其中非結構性蛋白(nsp)在SARS-CoV-2複製過程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只鎖定特定的SARS-CoV-2複製蛋白。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林小喬特聘研究員、分生所袁小琀特聘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發現,藥物「雙硫侖(Disulfiram)」或藥物「依布硒(Ebselen)」,可以有效瞄準並瓦解多個參與病毒複製的非結構性蛋白質。

由臺北榮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錢煦院士所組成的臺美合作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甲基化」可能是造成冠狀粥狀動脈硬化的原因之一,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療法抑制血管的「甲基化轉移?」,發現此方法能有效控制血管內發炎反應的產生並減少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提供冠狀動脈疾病預防及治療新契機。

脂肪肝是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長期下來卻可能演變為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是不可忽視的肝臟殺手。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一種操控細胞自噬(autophagy)的新機制,經動物實驗證明能抑制脂肪肝[1]形成。研究成果已於本(110)年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