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醣類研究的重要性不亞於蛋白質,像失落的拼圖,可望寫下生醫嶄新一頁!」前行政院長林全30日談生技醫療的創新與機遇說,透過再生醫療與免疫療法,台灣生醫有機會迎頭追上國際製藥大廠。生策會長翁啟惠則說,新冠疫苗研發要面對突變的難關,但相信明年必能獲得控制。
肥胖易降低化療藥物的療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BMI大於25(亞洲地區大於23)為過重,超過30(亞洲地區超過25)則為肥胖,而肥胖易導致慢性病,癌症是其中之一。近期研究顯示,肥胖者的脂肪會吸收部分歐洲紫杉醇藥物,才到達腫瘤所在的位置,導致治療效果降低。
新冠疫苗研發竟成為中美角力的另一個戰場!目前全球僅8種候選疫苗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其中由中美領導出資的分佔各半,但兩國之間毫無合作意願,5月底美國情報機構更宣稱,中國駭客試圖竊取疫苗研究的資料。前世衛顧問費德勒認為,中美兩國將設法先滿足自己的國家利益,而窮國想取得疫苗恐必須附帶政治條件。
「疫苗研究不可能有國家隊,只有國際隊。」台大公衛院長詹長權22日指出,國際因應疫情創立ACTIVE及IVA等聯盟,都是以國際合作為概念來抗疫,以140億為規模的疫苗數量,不論是針頭、針管、低溫貯存設施到運送物流,包括研發都不可能單靠一國之力,台灣不宜單打獨鬥。
觀察新冠病毒分佈在體內的位置,可助醫生判別病情!新冠肺炎的重症狀感染者與無症狀感染者的病毒量幾乎同等,導致醫生無跡可尋,不知如何判定患者病情是否會好轉。但日前一份報告顯示,重症感染者病毒停留肺部的位置較深且時間更長,可作為醫生未來診斷依據。
透過癌細胞會釋放特定DNA的特性,科學家成功研發出只要抽血一次,就可偵測超過50種癌症的血液檢測法!由於癌細胞所釋放的cfDNA,其內含的甲基與其他一般細胞不同,因此被科學家用來作為檢測指標,發病器官預測準確率高達9成。該團隊表示,將繼續進行微調,提高早期癌症的成功檢測率。
飽受慢性神經性疼痛的患者有救了!因為神經損傷所造成的慢性疼痛不僅難治療,現有療法也多有副作用,患者也會因為長期處於疼痛下,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但德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白血球介素-4(IL-4)能刺激巨噬細胞釋放止痛的類鴉片肽,有望成為患者救星。
美國搶新冠疫苗人體測試第一名!根據美國公共衛生官員指出,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有進展,16日已於西雅圖凱薩永久研究所開始首波人體測試,首名志願者接受測試性疫苗注射。但即使研究進展順利,疫苗從臨床測試至完成認證,至少還需12~18個月。
益生菌可調整體內荷爾蒙!中研院3日舉辦「荷爾蒙失衡?發現厭氧菌逆轉機制」記者會,江殷儒副研究員指出,研究發現,「脫硝彎桿菌」可轉化雌雄激素,「打破以往科學界認為不可能的觀念。」他說:「將來研發成益生菌產品,可幫助停經期婦女及禿頭男性調整體內荷爾蒙。」
新冠病毒是不是人造的?自從1月底印度的一篇論文預印本發表以來,類似的傳言甚囂塵上,台大公衛學者方啟泰22日也提出質疑:新冠病毒比其他冠狀病毒多4個氨基酸,「自然演化」的可能性很小。美國病毒學家貝德福德則由基因組的相似性推論,新冠病毒和SARS在25年前擁有共同「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