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19, 2024

Log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
Password *
Remember Me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陳立宗特聘研究員、姜乃榕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與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合作研發改良型GS處方與NGS處方,在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及國內四家醫學中心執行臨床試驗。相較於國際標準治療,改良型GS處方具有相似療效但較低之副作用,整體中位存活期12.7個月,而使用NGS處方有高達45%的病患腫瘤會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長達19個月,且只有6%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改良型GS處方研究論文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NGS處方初步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胃腸腫瘤年會。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陳啟東研究員團隊研發「矽奈米線場效應電晶體」先進技術,助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進駐業者打造全球首款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晶片系統,單次樣本檢測只需3分鐘!該儀器甫於去(2021)年12月底通過食品藥物管理署緊急使用授權(EUA)核准製造,適合佈署於機場、人潮較多的檢驗站,為第一線防疫人員添上一大利器。中研院周美吟副院長表示,此研發技術為本院回應疫情迫切需求,善盡社會關鍵責任,推動任務導向研究之具體成果。
新冠肺炎康復者對 Delta 變種的抵抗力,勝過完整接種疫苗的族群,卻不一定適用於已成為主流的 Omicron 變種病毒。因此美國疾管中心與該研究作者強調,確認後自然免疫可能針對特定變種有效,但並不是一體適用,接種疫苗仍是抗疫最有效的策略。
乳癌是我國女性十大癌症之首,若能及早發現,便能及早治療。在眾多篩檢工具中,以乳房X光篩檢最有效用,政府也針對45~69歲的婦女,實施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乳房篩檢服務。每年約有80多萬的乳房篩檢影像量,但全國擁有乳房篩檢資格的放射科醫生僅400多位,不僅醫生負擔沉重,也可能發生漏檢的風險。
國人罹癌率逐年攀升,癌症在台灣已連續41年位居首要死亡原因,讓人人聞癌色變,近年來隨著對於腫瘤微環境與癌細胞生長機制的研究越發了解,傳統化學療法搭配新穎免疫療法可提高病患存活率和治癒率,逐漸成為抗癌新世代治療方式。
免疫系統究竟是如何清除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細胞? 是什麼因素造成不同病患間採檢陰性康復出院時程的差異?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陳世淯助研究員領導的跨領域研究團隊發現了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與病患體內清除新冠肺炎病毒的速度有關,並找出能快速消滅病毒的自然殺手細胞之特徵,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目前已有多項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產品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核准上市,而ADC市場的成長潛力誘發全球生醫廠商對ADC的興趣,除投入新興標靶開發及技術平台以開發創新產品之外,亦藉由商業手段取得相關產品及技術,以下將針對ADC產品及市場目前之發展概況進行介紹。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任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研發出多株有潛力COVID-19治療性抗體(針對宿主受體結合區域-RBD之中和性抗體)對於新冠肺炎變異株的預防及治療都深具發展潛力。近期刊登在國際期刊《PLOS病原體》 (PLoS Pathogens)。
乳癌是國內女性十大癌症第一名,常見的治療方法為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近年來,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 (HIFU ablation),又稱「海扶刀」,提供了無法承受麻醉開刀手術風險的病患另一種治療選擇,但仍有長時間手術造成皮膚、肌肉骨骼乃至臟器燒傷的風險。
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持續對國人生命健康構成莫大威脅,但近年因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癌症治療出現一道曙光。然而,癌細胞誘發周邊環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雜亂增生的血管與極化的巨噬細胞抑制了免疫反應,讓癌細胞逃避免疫細胞監控,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實體腫瘤的有效反應率只有20~30%,因此調控腫瘤微環境就是成功治療的關鍵。